8月23日,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发布《武汉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白皮书》。2013年至今,该市累计投入约10亿元,对75座破损山体进行生态修复,累计修复面积1.3万亩,修复规模、效果及范围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均居首位。
武汉是“百山之市”,有大小466座山体(系),占市域面积的9.04%。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因过度采矿、采石,有约20%的山体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不少山体满目疮痍。
2013年武汉市两会期间,多位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重点关注山体保护议题。湖北日报亦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山体保护》20余篇。当年,武汉市政府成立山体保护领导小组,编制出台《2013—2015年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实施计划》,决定用3年时间对全市可视范围内54座山体进行生态修复。武汉由此成为全国首个大规模修复山体的副省级城市。
据介绍,武汉破损山体点位多、分布广、规模大,生态修复面临技术、资金、人员等诸多困难,只能逐一研究、攻克。最终,该市用了7年时间超额完成任务,修复了75座破损山体。
在东湖高新区,曾被挖断山脊的黄龙山如今植被繁茂、绿道成环,吸引周边居民来此散步;二妃山近7万平方米垃圾场经掩埋处理,重披新绿,闻不到丝毫臭味。蔡甸龙霓山因采矿形成的20余个巨坑被一一填埋、修复,不仅建成了军运会射击射箭馆,还兴建了年产值约5亿元的工业园,“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目前,该市剩余破损山体面积约2000亩,人迹罕至,将采用“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方式进行修复。下一步,工作重心将转向保护与利用,在具备条件的已修复山体上建设公园。(记者成熔兴、胡弦、通讯员赵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