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龙感湖教师防汛突击队
万里长江从遥远的唐古拉山奔腾而下,跑到一个叫黄梅“蔡山镇”的地方,大概是这里纯朴的民风,亦或是美丽的梅花林风景,让她停歇了一下,划了一条美丽的弧线,留下一道半月型的堤坝,然后扬长而去,直奔大海。
这道大堤坝的外围,是万余亩肥沃的良田,良田里长着绿油油的水稻,而坝里,则是炊烟袅袅,鸟语花香的蔡山镇。
这里一段叫庙垸,一段叫二号洲,往东一段便是下新墩。
七月上旬,陡然的暴雨;七月中旬,陡涨的河湖;七月下旬,陡增的江水。
它们,如号令般,催着我们向她奔来。
因此,我们踏上了庙垸,结识了二号洲,见过了下新墩。
它们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图,仿佛我们在新闻联播里看过的新农村。
不,它们就是新农村,真真切切的新农村。有草坪,有小路,有凉亭,有舞台,有新农村该有的一切,还有荷塘旁卧着啃老玉米的老黄牛。不是图画,是真实的美好场景。
这么好的地方,盛唐的李白来过,登上蔡山,观赏支遁老和尚亲手植下的二度梅,留下一首《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如今山寺旁的大江危水高百尺,真真切切地惊了万千百姓。
当年的星光照亮了李白的登山之路;今夜的星光照亮了值守长江大堤人的巡堤之路。
不远处,是日夜奔流的大江,大江上往来穿梭的是客轮和货船,不时发出呜呜的汽笛声,似乎在向人们昭告江湖平安,岁月静美。
近处,是密茂的草林,草林下窝藏的是“居心叵测”的浸眼,渗漏,管涌……它们犹如一个个暗藏祸心的“敌特分子”。
我们的工作就是寻找出这些“敌特分子”。工具就是竹竿,还有我们的双眼,以及紧绷的神经。
在这之前,我们是站在讲台上的教师,为学生传递知识;而今,我们是巡视长江大堤的防汛人,查找的是时刻有可能威胁我们生命财产安全的“敌特分子”。
严宜林,龙感湖中学教师,一个白白净净忠厚寡言的普通老教师,家住龙感湖,历次参与抗洪抢险,像他的数学教学一样,一丝不苟,经验丰富。每天值守四个小时,尤其是夜晚,他看上去疲惫不堪。校长怕他承受不住,有什么闪失,劝他白天守一守就行了,晚上就让年轻教师顶替一下。他说,这坚决不行,年轻老师也很辛苦,我还能行。
寥寥数语,语不多言,却铿锵有力。校长也拿他没办法,只好由着他去。只是担心他身体扛不住,特别关照与他同行的六号哨棚的年轻教师陪着他关心他。
五号哨棚的王得胜,一直扎根在基层学校,担任副校长。哨棚棚长于新安在22日夜间巡堤时突发意外,受重伤,不能正常履行棚长职责。王得胜原本只是哨棚里的一个小组组长,这时他主动担起棚长的职责,忙里忙外,日夜坚守,使得哨棚工作一刻也没耽搁,运行顺当。棚里关心同志,棚外全力值守,让人感觉他就是棚长最好的配角,同时也是最理想的主角。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大概说的就是他这一类沉稳低调勇于担责的人。
五号棚里还有一位本在家休息的老大哥,他叫严伯民,于新安棚长受伤之后,突击队队长梅琪第一时间打电话给他,他二话不说,放下电话,就奔赴一线而来,来了之后不讲任何困难,同年轻人一起日夜值班,毫不含糊,毫不马虎,真正体现出了一位老大哥的风范。
要说这批突击队中的骨干,我们要好好说一说四号棚里年轻的党员陈敏同志,这位同志个头不大,韧性倒是十足。在白天的高温时段,自己刚值完班次,晒得满头大汗,累得气喘吁吁,当听说老同志高温受不了时,立马请缨接着参战,然后还不落下自己的值守班次。无论是谁临时有事,领导尚未来开口,他总是主动拿起竹竿,及时顶上去。
关键时刻,看谁?就是看共产党员,陈敏同志为我们作出了最好的党性示范和垂范表率。
当然,防汛突击队中还有许许多多值得大书特书的人和事,我们只是撷取一二。正是有了这个群体,我们才能确保大江安澜,山河无恙。
星光闪耀,巡堤之路道阻且长。但是有了这个群体,我们才能感受到世间平安,岁月静美。
仰望星光下的蔡山和山上的江心寺,我们心中升腾起一股要向突击队致敬的情意!
那就让我们像守护长江大堤一样守护我们诚挚的心灵,齐声喊起——
致敬,蔡山!
致敬,长江!
致敬,龙感湖防汛突击队!
(龙感湖中心学校 陈文祥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