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连续五年获得全省人才工作重点创新项目一等奖。截至去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35.67万人。通过人才效能带动,全市获得市级以上支持的科技项目182项,获市级科技成果奖46项,获省级科学技术奖励14项。
人才是强市之基、转型之要、活力之源。
近年来,全市人才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目标,大力实施“3331人才工程”,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壮大全市人才规模,全面提升人才素质,优化配置人力资源,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为全市推进脱贫攻坚、建设“五个十堰”,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撑,形成了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开创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十堰连续五年获得全省人才工作重点创新项目一等奖。截至去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35.67万人。通过人才效能带动,全市获得市级以上支持的科技项目182项,获市级科技成果奖46项,获省级科学技术奖励14项。
海纳百川聚英才
架起人才智力对口协作桥梁
北京、十堰两地因水结缘,十堰抢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机遇,加深了与北京的合作,架起了人才智力对口协作桥梁。
近年来,十堰通过与北京市签订人才智力对口协作协议,在人才交流、创业带动就业、智力支持和劳务合作等方面加强和深化协作,借助北京高端人才优势、大力培养提升本地人才工作水平,深化两地人才智力合作交流。2014年起,双方互派干部挂职锻炼,带动开展人才工作研讨、考察、招聘等100余次,北京市已为十堰培训干部近2000人次。
去年8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研究员白以龙等10名院士、20名专家教授组成的首都院士专家代表团抵达十堰,组织了“饮水思源 协同发展”首都院士专家座谈会,为十堰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型跨越发展把脉问诊。去年11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电机学专家顾国彪,中国工程院院士、耳鼻咽喉学专家韩德民等20位专家组成的北京专家团队,深入十堰企事业单位开展项目论证、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及学术交流。借助“北京院士专家十堰行”,两地达成一系列合作协议,解决十堰各行业30多个项目70余个难题,北京市企业与十堰开展项目对接29个,总投资达301.67亿元。
搭建柔性引才借智平台
立足山区实际,不断创新柔性引才借智举措,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工作品牌。
大力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围绕全市产业布局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情况,坚持高端引领,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55家,建站数量、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先后与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秘书长,同济大学校长钟志华等10名院士、近百名专家教授签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科技成果转化40余项,引进各类科研人员300余人,培训企业管理人员、科技人员、技术工人5000余人次。
深化开展“市校人才共建”活动。指导各地开展“市校共建”、“县校共建”、“厅校共建”、“校企共建”、“企企共建”等系列人才共建活动,探索形成“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引才借智为目的”的引才模式。目前,全市共建高校通过共建研发平台等形式培训主导产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4700余人次。去年3月,十堰神农武当医药科技园有限公司与湖北医药学院共建的中药材种植研发中心等6个平台被评定为省级校企共建平台,全市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已经达到18家。
壮大智力扶贫人才队伍
始终牢固树立人才工作“倾向基层、倾向一线、倾向小微企业”的理念,真正让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为全市脱贫攻坚提供不竭动力。
着力解决农村产业发展和群众致富难题。先后启动实施基层人才“百人计划”,遴选、资助、培养农村公益性专业技术人才、小微企业技能工人、“乡镇卫生院骨干医师”和“村级骨干医师”370多名。成立“3331人才工程”电商人才扶持专项资金,支持全市100家电商小微企业,10家电商规模企业创新创业。推进电商精准扶贫工程,通过近3年的努力培养培训村(社区)电商指导员3740 多名。先后评选、资助三批次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和领军人才,推动房县万亩地道中药材GAP基地、竹溪县茶叶标准化示范基地快速发展,带动催生农村实用人才5.33万人。2015年,在全省率先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计划用5年时间培养1000名具有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新型农民大学生。
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和文化体育人才培养工程。先后确定、培养、资助90名社会工作人才、30名文化体育骨干人才和7名民间工艺大师。其中,市剧协主席忽红叶创作大型现代戏《茶嫂轶事》、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李发山创作的国画《南水北调移民图》等,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着力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先后涌现出“全国技术能手”、“最美汽车维修技师”张龙,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调试大王”郑伟等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优化惜才爱才“生态环境”
近年来,全市人才工作注重从政策、服务等方面,不断优化人才工作保障措施,进一步关爱人才、留住人才。
创新人才创业激励机制。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拿出200万元,通过市场化运作放大到1000万元进行贴息贷款,资助全市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激励政策,为落户开发区、园区创(领)办科技型企业,5年内免费提供工作场所;对未购买自用住房的创新创业入选对象,5年内免费提供住房或相应租房补贴,通过相关政策引领,累计引进各类急需紧缺型专业人才1680名,为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建立了非公企业引进高学历人才激励机制。为在十堰非公企业工作满一年的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每年每人发放一定补贴,受益研究生达200余人次。探索建立了非公企业人才培训、激励机制和评价标准,开展优秀人才表彰和各行各业优秀人才评选、培养工作,重奖突出贡献人才,激发了各类企业人才创新创业。完善了人才服务体系,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4000余万元建成科技创新中心,郧阳区、张湾区投资近3亿元建设“滨江人才公寓”、“生物产业园人才公寓”等2000余套住房,妥善解决创新创业者住房办公困难,最大限度满足人才工作生活需要,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人才聚,则事业兴。一个区域性人才高地正在筑成;一座宜居宜业跨越式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正在不断积蓄发展之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