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工难、社保缴费压力大、技术人才缺乏……上月中旬,省政府降成本督查组的调研表明,进一步降低人工成本,成为企业的普遍诉求。
社保缴费持续增长,企业压力颇大
当前国家降低了社保费率,但由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不断提高,社保缴费基数也随之不断增大,企业社保缴费数额不降反增。”东风钟祥汽车弹簧有限公司总经理万应和向督查组坦言。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我省自今年5月1日起,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由20%降低至19%,对失业保险由2%降低至1%。但今年7月起,我省与全国其他省份同步提高养老和失业保险缴费基数(约为10%),这让包括东风钟祥汽车弹簧有限公司在内的一批企业感到“政策获得感”不强。
武汉一餐饮企业负责人以养老保险算了笔账:去年缴费基数下限为3031.2元,费率20%,企业每月为每位员工缴费606.2元,职工个人按8%的比例缴费242.5元;今年企业缴费费率下调至19%,但缴费基数下限提高到3286元,企业缴费624.3元,员工缴费262.8元,都比去年增加了。
督查组在武汉、黄石、宜昌、荆州、荆门等地调研结果显示,人工成本已成为企业经营的压力,持续增长的社保缴费负担是重要原因。钟祥新宇机电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直言:“公司三年来社保缴费支出累计上涨了40%。”
企业普遍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度设计上,让人工成本的上升能与企业承受能力相适应。
从广东迁回家乡的宜昌永鑫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建议,我省应适度下调社保缴费基数,确定更合理基数水平。“以广东省为例,该省对社保缴费基数设立上下限,实行最低工资为缴费基数。”
人才需求难满足,县域企业求贤若渴
有技术、有经验的熟练工很难留,他们有机会就会往沿海或国外跑。”湖北荆工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车玉贵坦言,企业培养一个烧窑的窑工至少需要2年,可这些学到手艺的员工最容易流失。
该公司是一家有30余年历史的水泥骨干企业,有工人百余名,但流动性很大,这让车玉贵很头疼。一旦缺工,公司就得紧急招人,就要委托人力中介公司或劳务派遣公司,每年仅付给中介机构的招聘费用,就达数十万元。
即便如此,县域企业还是很难招到理想员工。“荆门地区营销、策划人才少,专业技术人才更少。”湖北厚东印刷包装有限责任公司一位负责人表示,近几年,公司订单很满,经营势头很好,但人才梯队建设乏力,本科生都不好招,公司发展很难提档升级。
高端人才更是缺乏。位于荆门东宝区的湖北天瓷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高端电子材料研发生产企业,总经理何大强说,公司引进科研人员至少需要在稀有非金属领域有10年从业经验,这样的人才荆门吸引不来。
我省各地县域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反映,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困难重重,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效果差,严重影响企业竞争力。
企业家们向督查组建议,要解决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普工缺口,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人才瓶颈,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校企人才对接,“量体裁衣、按需施训”,积极鼓励城镇登记失业、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参加培训,并落实一次性补助、工资待遇、住房、医疗、子女上学、职称等一系列政策,使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用机器替代人,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现在,智能制造水平,已成为考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湖北宝源木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少平介绍,该公司近3年大幅提高木料切割、运输和板材加工设备的自动化水平,有效解决了招工难问题。
王少平说,“宝源”作为中国驰名商标,对板材的质量和环保性能控制很严。公司若没有全自动化设备做支撑,现有的1300名工人根本无法满足生产需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用机器替代人,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劲牌有限公司已走在前列。目前,该公司已在自动化生产线上部署了约1.2万个智能传感器、102台套智能机器人,让机器、设备、物料、传感器、工作人员和数据中心实时互联,实现“按做药的标准生产保健酒”。
本土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领军企业——武汉奋进智能机器有限公司呼吁:机器人行业技术高、难度大、投入大,国外机器人产业已经历半个世纪的发展,技术优势明显,我国机器人产业要赶超,离不开政府支持。在这方面,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安徽、重庆等省市走在前列,对机器人企业支持力度空前。相比而言,湖北省及武汉市的机器人产业政策迟迟没有出台或落地,影响了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