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下午,老河口市四小六年级学生刘志洁在该市酂阳街一个书摊前开心地翻看着小说。过了一会儿,眼看就要吃晚饭了,她从兜里掏出三个一元硬币,丢进一个小纸盒里,拿着书离开。
下午6点,书摊经营者陈策骑着电动车来到摊位前,取出纸盒里的钱,又放了一本儿童图书填空。
这个书摊现在被老河口人称为“诚信书摊”。2004年开张以来,66岁的陈策从不值守店内,读者只需按照价格自觉付费后拿走图书。11年来,书摊从未丢失过一本书,也未少过钱。
陈策是原老河口第一印刷厂销售员,年轻时经常出差。“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到处找书店。”同事杨炳玉对陈策爱书的故事如数家珍。
2004年,陈策从单位内退后,仍然将买书、看书作为自己的最大爱好。“很希望以书会友,通过书本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于是,开一家书摊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成形。
陈策把家里一间临街窝棚改造一新,将珍藏的6000多册各类书籍,分门别类摆放好,书摊就这样开业了。
陈策坚持认为“爱读书的人都是君子,不会偷书”,因此从未看过店。每天早上6点半开门后,他就出门遛弯,或者到新华书店搜寻新书。
2013年11月18日中午,因为窝棚电线老化,书摊遭遇一场大火,许多书籍付之一炬。这让陈策郁闷了很久。
邻居听说这事后,主动把自己的一间铁皮房,免费借给陈策用。陈策把家里剩余的5000多册书搬到书摊。
书摊重新开张后,陈策在门口制作了一副对联,上面写着“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正中间写着“自备零钞、自觉投币”。下方设置了一个纸盒做成的投币箱,箱子旁写着“诚贵于金,信大于天”。“最多时半天挣了36元,最少一天也有2元收入。”陈策说,他按照杂志、书本厚薄程度等,将每本租金定为1元到3元不等。
来陈策的书摊看书、买书的人络绎不绝。通过这个小小的书摊,陈策交到了不少书友。一个送牛奶的年轻人酷爱读书,经常光顾陈策的书摊,每次丢下10元钱,选几本书就走;一名附近学校的老师经常在书摊上看书、换书,和陈策交流读书心得;老河口市工商局退休干部程兴发也是书摊常客,一有时间就来换书,和陈策促膝长谈。退休后的杨炳玉也成了忠实读者,常常来看杂志,一坐就是一下午。“书摊一年收入2000多元,这些钱都用来买新书、淘旧书了。”陈策说,小孩子们喜欢看漫画、小说,年纪大的书友喜欢看纪实类书籍。“书摊能挣多少钱,我根本不在乎。”陈策说,书摊开张11年来,既没丢过书,又没错过账,书友之间的这份“诚信”已让他赚得盆满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