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20余万人,贫困户207户513人,他们不在偏远山区,也不是因为生产力落后,他们有的居住在城区、有的在城乡结合部,也有的在农村,8成以上由大病、残疾引起。
贫困,对襄阳高新区而言,不是区域性的共性,而是属于点的个性。
如何解决这些贫困点?近日,襄阳高新区制定扶贫攻坚三年计划行动方案,因户制宜,计划用3年时间,让全区207户贫困户摘掉贫困的帽子,在全市率先进入小康社会。
207户贫困户八成为病残所致
据统计,襄阳高新区现有贫困人口207户513人,下辖的两镇四办均有。
贫困人口主要由5类构成。其中,因病致贫99户263人,因残疾致贫67户175人,因失业致贫6户13人,因年老体弱致贫的孤寡老人10户13人,因其他原因致贫25户49人。
所有贫困户中,有劳动力的只有133户155人,35.75%的家庭没有劳力,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家庭劳动力也劳力欠缺,户均劳动力只有1.17人。还有35户家庭有学生读书。
但值得欣慰的是,在襄阳高新区贫困户中,参加社会保障的户数比例较高,有200户参加了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201户贫困户享受了低保政策。
襄阳高新区农村工作局副局长周海存介绍,高新区除城区和工业园区外,多数是城乡结合部,纯农村区域占比很小,相比许多偏远地区因交通不便、生产力发展不均衡导致贫困的情况,高新区贫困户8成以上是因病、因残致贫,都是“个案”,不存在片区性贫困现象。
解决就业问题 恢复造血功能
脱贫,首先要恢复贫困家庭的造血功能,让有能力、想就业的人走上工作岗位。
在高新区贫困户中,有劳动力的只有133户155人,占总贫困户207户的64.25%、占总贫困人口513人的30.21%。
对此,襄阳高新区对有就业愿望、能就业的贫困人员,将进行就业培训,协商区内企业提供就业岗位,促进贫困人员就近在城区、园区企业就业。一些保洁、养护等公益性岗位也要向贫困户倾斜。同时鼓励区内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对达到规定比例的企业进行税收减免。
同时,对进行创业的城镇贫困户进行资金、政策扶持。对农村从事经济作物种植、养殖的贫困户进行资金、技术扶持。
根据扶贫计划标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至少掌握1项就业创业技能,参与1项增收项目,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且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同期国家确定的扶贫标准,并力争达到当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的50%以上。
此外,在所有贫困户中,有学生的家庭有35户、39名学生,其中有11名大学生,这些人在1至3年内可就业,能够减轻贫困户家庭负担。
高新区也将实施“9+3”免费教育和在校大学生助学贷款制度,切实解决在校贫困生因贫辍学、失学问题,让新生代劳动力具备转移就业基本素质,遏制贫困代际传递。
没有能力工作 社会保障兜底
有劳动能力扶助其就业,没有劳动能力,或有大病残疾的贫困户怎么办?
在高新区贫困户中,因病致贫99户263人,占了近一半。虽然多数有医疗保险和低保,但收入低、报销比例不高、看病开销太大等,家庭生活依然非常困难。
为此,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生产扶持和就业帮助的贫困人口,高新区将实施政策兜底,纳入社会低保和社会救助体系。对收入低于贫困线、未享受低保政策的困难户全部纳入低保体系。
同时,鼓励贫困户参加社会保险,通过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预算进行补助。并以城镇居民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民政救助政策为基础,通过大病救助等途径解决贫困户因大病致贫、长期慢性病致贫的问题。
住房保障方面,对住房鉴定为危房的贫困户,优先享受危房改造政策。
同时,在征地拆迁时,住房面积不足以还房的困难户,村(居)委会按照程序,利用征地补偿资金的集体部分对贫困户进行补助。
整合各类资源 因户制宜扶贫
扶贫不仅是让贫困家庭摘掉贫困的帽子,也是襄阳高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点。
目前,襄阳高新区已制定扶贫攻坚三年计划行动方案。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包保镇(办),精准扶贫,因户制宜,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分析致贫原因,有针对性采取结对子扶贫、造血式扶贫措施。
同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2015年开始,高新区区级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一定比例配置增列本级专项扶贫资金预算,整合涉农资金优先投向贫困户,使贫困户在较短时间内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资本资产收益扶贫投入力度。使贫困人口早日“一有两不愁四保障”,即有收入来源,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住房、基本医疗、养老有保障。
根据行动计划,2015年,高新区全区减贫30户,2016年减贫100户,2017年减贫77户,实现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全部脱贫,并防止新的贫困户出现和脱贫户返贫,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