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命名第九批(2018年度)国家节水型城市的公告》,宜昌榜上有名,成为我省第三座国家节水型城市。
此前,武汉、黄石分别于2009年、2011年创建成功。
2016年宜昌启动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以来,从生产、生活全方位节水,年均节水1000多万吨,治理不达标水体,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开源:雨水物尽其用
在宜昌城区,建于2010年的锦绣嘉苑小区,建设时就实现节水器具全覆盖。
6月26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该小区看到,各居民楼天台都有水管连接,收集雨水,首先流到两个直径1.5米、高约2米的雨水收集罐。收集罐装满,水再流向小区大门附近长约20米、宽约2米的景观池,用于小区绿化灌溉、清洗道路等。
小区物业负责人张文杰说:“通过雨水二次利用,每年可节约用水近2000吨。小区人均年用水量,从31.7吨减少到28.8吨,人均年节水2.9吨。”
通过实施老旧管网改造、推广节水型器具,宜昌涌现出了41个像锦绣嘉苑这样的省级节水小区、39家省级节水单位。
宜昌多雨,千百年来未得到有效利用。而今,不仅是小区,不少公共建筑也安装节水系统,让每滴雨水物尽其用。
在宜昌市体育中心,若不仔细留意,很难发现在体育场西北角有7组白色的双管道,这些管道连接着一座过滤蓄水池。
蓄水池顶部有两块暗藏的盖板,分别标注着过滤池、清水池。体育场四周露天看台上的雨水,沉淀过滤后,进入清水池储存,用来浇灌足球场草坪。
该中心基建科负责人许可华说,通过各项节水措施,这里年均用水量下降了3.6万立方米,降幅达34%,节约水费10万多元。
宜昌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万冬介绍:“近两年市本级财政支付的水费,平均为1830万元,如果能节约用水20%,每年就可节约360多万元,是一笔大账。”
节流:盘好经济环保账
早在2014年8月,宜昌就出台《节约用水管理办法》,鼓励发展节水型产业,强制淘汰耗水量高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对各地年度取水计划实行总量控制,严控用水指标;将年取水量20万吨以上的用户,列为重点监管对象。
宜昌鑫大兴混凝土有限公司厂区一侧,有一巨大的沉淀蓄水池。工作人员介绍,该水池通过收集冲洗站楼和地面污水,经过一级级沉淀后,变成可再次利用的清水,通过管道输回,用于生产。“每沉淀一池水,就可用于生产5200立方米混凝土,大大节约了生产用水。”
在安琪酵母公司,通过发展工业节水技术、改进节水工艺,效益明显。公司负责人算了一笔账:通过酵母分离洗涤水调整,年节约用水6.6万立方米,节省成本250万元;利用酵母二分水回收,可年节约用水6.7万立方米,年经济效益108万元;通过蒸发冷凝水回用,年节约用水3.5万立方米,节省费用42万元……
一笔笔账算下来,企业节水有了更大动力。
“企业通过节水技改,实现生产用水的循环再利用,除了减少用水量,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废水减排,为长江减负。”宜昌市住建局局长张毅表示,从源头抓节水,是落实长江大保护的生动体现。
治污:“营养快线”变一渠清水
6月18日,黄柏河流域综合执法局副支队长韩卫星像往常一样仔细巡查,他平均每天沿河开车300多公里。
这支队伍10多人,负责监管夷陵区内磷矿企业。
该区湖北昌达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经营磷矿石,矿区内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曾造成水体污染。“以前这里被我们叫做‘营养快线’。”韩卫星指着昌达化工黑良山矿区内的一条水渠说,因污水排放未达标,水体氮磷超标,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渠水呈乳白色。
而今,矿区内的办公楼边,一座微动力净水设施已建成,采矿区新建的三级沉淀池也发挥起功效。各类净水设备的完善,让昔日的“营养快线”变成一渠清水,达标利用。
近年来,宜昌全面开展不达标水体整治、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污水处理扩容提标等各类项目,237公里长江岸线复绿工作全面展开,涵养水土,保护水源。
去年,宜昌纳入国家及省“水十条”地表水考核的9个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境内长江干流3个断面总磷浓度分别下降10%、12%、26.7%。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纳入市级河长制的15条河流水质改善明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真真 通讯员 宋成梓)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