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居民航拍五峰老城 通讯员陈勇摄
据县志记载,民国时期的1927年4月至1928年9月、1929年12月至1932年12月,五峰县城曾两次迁到渔洋关镇。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49年10月至1950年4月,由于五峰镇以西匪患严重,县政府也一度驻此。
湖北最小的县城
今年8月,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县直机关将完成整体搬迁。
到五峰新县城所在的渔洋关镇看了两次门面后,50岁的龚成凤决定,还是留在老县城继续经营照相馆。
龚成凤在老县城长大,这里也是五峰镇所在地,每一条路都那么熟悉。“你看这桥,几十年没变化。”4月15日,楚天都市报记者在照相馆采访时,她指着电脑里的一张老照片,背景就是门前建于清朝的安化桥,只不过当年桥边的瓦房,如今变成了楼房。
县城将迁往67公里外的渔洋关镇,早已不是秘密。自从2011年民政部批复同意后,一种淡淡的乡愁,就在老县城里弥漫。4月10日,县里召开了搬迁工作动员大会,县委副书记万红介绍了新城建设的总体情况,称“整体搬迁已全面进入倒计时攻坚决战阶段”。
没事的时候,龚成凤会上凉风洞地质公园走一走。
这是老城唯一的公园,正在修最后的文化墙。公园依山而建,顺着山体往上延伸,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平台。站在最上面一级的平台上,可以看到老城全景。
全境皆山,五峰老县城就嵌在一道狭长的山谷之中,南北走向。天池河穿城而过,所有建筑分布在河谷两岸,密密麻麻,有些楼房的上部干脆延伸到河面上。“这是湖北最小的县城,很多人把它叫袖珍县城”,龚成凤说。
这些年来,龚成凤看着整个县城慢慢变化,从瓦房到砖房,再到现在的楼房;原本只沿着河的一边修了一条勉强错车的路,后来在另一边也开出一条路连通两岸;商场、超市、餐馆慢慢取代供销社,乡镇有了城市的气象。
避险搬迁
为什么要搬迁,五峰相关部门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告知居民,龚成凤听到最多的词是避险搬迁。
这个险来自地理环境。县城河谷两岸都是高山,坡斜山陡,一下雨就容易产生滑坡。整个城区周边有17处滑坡体,最大的一处就是位于县城中段的凉风洞。
凉风洞地质公园山脚下,有一个能容一人通行的方形洞口。老县城管委会办公室负责人覃庆新曾钻过这个洞,里面都是空的,最大处足有两百平方米,整个山腹内部可容万人。
山的内部几乎就是空的,山体表面的土壤附着力差,一遇到暴雨山洪,就容易滑坡。凉风洞山脚下是整个县城最窄的地方,两山相夹下只有约60米。
52岁的熊克勇就住在凉风洞滑坡体上,1974年的那场滑坡令他印象深刻。那次是一夜暴雨,全家人像以往一样,躲到亲戚家去。第二天一早,看到的是山脚下的天池河被滑坡体截断,水管、电线杆等设施都被破坏。
天池河平均宽度18米,十年一遇的洪水都难抵御,而类似的暴雨还曾发生在1997年和2007年,县城陆续有地方出现滑坡体,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五峰就曾有地灾防治与避险搬迁的谋划,却因财力等条件不具备而搁浅。2004年,省政府原则同意五峰县城回迁。汶川地震后,省委、省政府几度现场调研并向中央汇报。201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正式下发政府驻地迁移批文。
2012年,时任总理的温家宝和时任副总理的李克强,均在县城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搬迁避险项目上批示,国家发改委等部委组成调研组前来实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