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夫妻从上海回宜工作,与老同学叙旧,仗义帮忙,二人签下一份空白《小额贷款借款合同》,本以为只是帮同学的朋友贷款5万元应急,没想到,半年后二人被银行告上法庭,法院判决,这对夫妻背上一笔莫名的20多万元债务,原来,老同学和朋友拿着这份空白合同,最终从银行贷款25万元,这名朋友无力偿还,最终让这对帮忙借款的夫妻成为还款人。帮人应急,难以拒绝,这样的事情,相信很多人都会遇上,究竟该如何规避法律风险,记者走访办案法官和律师为大家支招。
帮发小“应急”
90后夫妻背债20万
人生如戏,世事难料,这两句话曾经在小林、小美这对夫妻眼中是戏言,没想到,他们的一时大意,这两句话却成了自己的真实写照。
事情要从去年年底开始说起。小林、小美是一对90后夫妻,大学同学,原本同在上海职场打拼,男是技术精英,女是资深管理,工作干得风生水起,然而,因为牵挂父母,二人回到宜昌,买了房,买了车,还在不错的企业谋得职位,经过努力,新工作也慢慢步入正轨。随着生活的稳定,二人开始和从前的同学联系,不时参加聚会,出双入对的二人被同学们传为佳话。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谁也没想到,一名主动上门的老同学成为转折。
小海是小林的发小,如今在宜昌和人合伙开公司,经营得也是不错,住着高级小区,开着好车,自小林回来后,两家人走得很近。一天傍晚,小海和老婆不请自来,小林和小美张罗了一桌好菜,4人边吃边喝红酒,气氛不错。
酒过三巡,小海拿出一份某银行的《小额贷款借款合同》,说想请小林夫妻出面,帮朋友贷款5万元应急周转。小林和小美简单商量了下,决定卖老同学这个人情,双双在这份空白合同上签上了名字。
今年5月份,小林意外收到银行催款通知,说他欠下银行贷款本金加上利息,共计20多万元。
被告上法庭
伤财更伤心被判偿还贷款
接到催款通知,小林夫妻大惑不解,咨询银行后得知,正是他俩帮小海签的那份贷款合同惹的祸。原来,小海和朋友拿着那份空白合同去了银行,最终贷款的金额不是事先说好的5万元,而是25万元,这件事,小海没有跟小林夫妻知会。
后经了解得知,贷款金额不对也就罢了,实际贷款人小海的那个朋友因为生意经营不善,渐渐失去还款能力,没有按照银行合同上还款要求还款,长期拖欠,最终让签署合同的小林夫妻莫名背债。
小林夫妻找到了小海,小海也是态度诚恳,一再道歉,但是却很干脆地说,他也没有能力还上这笔钱。小林夫妻听完老同学的回答,后悔又伤心,他们认为自己被欺骗,因此坚决也不偿还这笔贷款。迟迟得不到答复,银行方随后将借款人小林、担保人小美、保证人小海告上法庭。
西陵区人民法院受理此案,双方对簿公堂,通过举证辩论,最终,法院认为,这份《小额贷款借款合同》具有法律效力,为有效合同,而小林、小美所说的欺骗,因为举证不力,最终法院不予支持。最后依法判处,小林夫妻偿还贷款本息20多万元,小海及其朋友对该款项承担连带给付责任。
律师说法
帮忙有风险,签字需谨慎
湖北楚贤律师事务所张云芝律师:如小林夫妻这般,给朋友帮忙,莫名其妙背上债务的不在少数。然而,痛定思痛,建议大家应该从本案中看清两点,并且以此为戒。
一是,作为成年人,有能力理解其在贷款合同上签字的法律效力,应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帮助他人贷款,肯定是知晓他人的真实经济情况及有无还贷能力,据此自己做出是否贷款的决定。既然在贷款合同上签字,就要承担相应的风险。第二,名义借款人与银行之间形成借贷法律关系,实际用资人与名义借款人、银行之间又形成其他法律关系。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应由名义借款人承担还款责任,至于实际用资人与名义借款人、银行之间的其他纠纷应另案处理。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不应依资金流向无限追加诉讼第三人。
针对此类案件,建议广大市民一定要真正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考虑自己行为的风险,规范自我贷款行为,帮忙有风险,签字需谨慎,避免给自己带来损失和增加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