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和质量均创历年之最 首次实施洄游信息实时传输
4月12日,在三峡大坝下游宜昌胭脂园“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江段,3000尾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华鲟,带着各自的“身份证”欢快地回到长江中。此次放流在2014年开展声呐追踪成功的基础上,在沿江各监测站首次采用实时传输技术,每个站点可实时传输放流中华鲟的洄游信息。
在放流现场,记者看到,工作人员用担架小心翼翼地护送中华鲟来到江边,一尾尾中华鲟顺着滑道,欢快地跃入长江。据悉,此次中华鲟放流活动是在我国连续禁止科研捕捞野生中华鲟亲鱼达6年时间的背景下进行的。野生中华鲟停捕后,中华鲟物种保护工作并未停滞,三峡集团投入大量技术力量和资金对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研究进行了攻关。在成熟的全人工繁殖技术基础上,中华鲟放流质量和规模逐年提升。此次放流大规格中华鲟数量之多和品质之高均创历年之最。共放流子二代中华鲟3000尾,其中2011年繁殖平均长度约80厘米的子二代中华鲟200尾、2013年繁殖平均长度约40厘米的子二代中华鲟2800尾,遗传多样性丰富。
为准确掌握这批中华鲟放流群体在长江中的洄游行为,此次放流鱼种采用了“被动整合雷达(PIT)”标记、声呐标记、体外悬挂T形外标3种标记方法,帮助科研人员对放流的中华鲟进行识别和监测。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高勇介绍,此次放流中华鲟在跟踪技术上有所创新:在2014年开展声呐追踪成功的基础上,2015年进行规模化应用,共计标记60余尾中华鲟,并在沿江设10个监测站点,首次采用实时传输技术,每个站点可实时传输放流中华鲟的洄游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