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房,一架绞草机,一把椅子,一堆稻草,组成一个小型草绳加工厂。
一亩地,500公斤秸秆,可编250捆草绳,能有750元至1250元收入。
一个普通编织工,一天编50捆草绳,一月收入4500元至7500元。“一亩地年成好顶多千把块,我们这里稻草比谷子值钱。”8日,应城市汤池镇大孔村16组村民张腊字一边熟练地“喂草”、拉绳,一边跟记者聊天。他编好的草绳将被送到全国各地,用于园林、机械、运输等领域作为包装、衬垫材料。
大孔村地处汉川、天门、应城交界处,水源条件差,基本靠天收,是应城市58个重点贫困村之一。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村里农民开始加工草绳,起初用镰刀割草,用手编。张腊字和胡爱平家是第一批“吃螃蟹”的。当时,他们编5天草绳,就等于人家在外面打一个月的工。
2001年,村里有人请回来两个铁家伙——起草机负责割草,绞草机负责编绳。一台绞草机700元,一天只需8角电费,绞草也不需要技术。渐渐地,村里人陆续加入编草绳的队伍。如今,全村245户1034人,80%的村民家里有绞草机。“编绳子还不误农活。”村民胡木清说,11月到3月底绞绳,4月到10月正好忙农活。如今,正是绞绳的黄金季,大家都窝在家里编绳子。“编的就是钱呀!”61岁的村民高正在以前喜欢打牌,三五百块一两个小时就输掉了,跟老婆经常吵架。自从加入编绳队伍后,牌桌上再看不到他的身影。如今,他和老婆一起种了20亩地,地里的稻草全部由高正在编成草绳。
大孔村生产的草绳,目前主要由天门皂市的老板贩卖到武汉再分销。村支书杨成牛说,靠转卖进入市场,价格“绳贩子”说了算。他希望打造电商平台,让村里的绳子直接对接市场。
汤池镇团委书记、扶贫办主任李华雪告诉记者,编绳成了大孔村支柱产业,每个家庭平均收入1.5万元至2万元。镇政府正帮助大孔村成立草绳编织协会,注册商标,进一步支持这一产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