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融媒体7月11日讯自去年至今,多场武汉高校校办产业协会年会或理事会上,校企改革成为焦点议题。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高校孵化出来的上市公司,即将与创办高校剥离,将企业交给社会,让高校回归教育,是密集会议传出的声音。
上市公司将从高校剥离
“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照。”武汉校办企业秘书长鲁元向长江日报记者肯定了校企上市公司即将从高校剥离的事实,至于如何实现,依然在摸索中前进。
鲁元透露,校企改革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关停并转,对没有效益的僵尸校企、空壳校企进行清算、整顿或注销经营牌照。第二是转让,主要是针对与大学教学科研无关的,或者已经孵化成熟的企业,比如华工科技等5家上市公司,将它们交给社会经营,也就是从高校剥离。第三是保留一批,主要针对高校科技园、孵化器、设计院、出版社、后勤服务机构等,高校资产公司是起监管作用的一级公司,必须保留,清理的重点则是下面的二级公司。第四是集中监管,教育部、财政部、国资委会成立一个平台公司,对保留的校企进行集中监管。“从高校剥离的企业不再隶属学校。学校享有收益权,但资产权归平台公司,类似国资委成立某个公司集中监管,目前具体方案还在酝酿。”
被剥离的企业人事该如何安排?鲁元介绍,拥有学校编制的人,由学校内部解决,可以选择回学校或者到企业。社会上的人一般跟着企业走,依据社会劳动法协调解决。
多家上市校企集中减持
在今年3月,华工科技披露公告显示,华科大产业预计自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之后的六个月时间内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及大宗交易方式减持股份不超过4,000万股,即不超过本公司股份总数的3.98%。
根据减持计划进展,4月15日,华科大产业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共计减持 1,005.51 万股,合计持有股份从28.68%减持到了27.68%。进入7月,华工科技减持计划时间过半,目前暂无最新减持变化。
无独有偶,天喻信息第一大控股股东华工创投计划自4月10 日至之后的六个月时间内,减持其持有的公司无限售条件流通股合计不超过 2,100 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的4.88%。公告发布后,华工创投于4月12日、4月15日减持占公司总股本比例1.25%的流通股。值得注意的是,华科大产业也持有天喻信息5.74%的股份,暂无最新减持变化。华工创投与华科大产业同一实际控制人都是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数控公开信息显示,自4月3日到6月21日,卓尔智能、阎志通过二级市场多次买入的方式增持华中数控的股份,截至目前增持比例占据华中数控总股本的15%。不过,华中数控的第一大股东依旧是华科大产业。
业内人士表示,高校谱系上市公司通过发生股权重组或进一步脱离高校,将有助于上市公司与更多科研资源对接合作,提升后续研发实力,同时在平台、资源、项目等方面带来良好助力,为业绩增长提供更大空间。
武汉最大高校企业产值破60亿
据了解,武汉高校校办企业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武汉地区武大、华科、地大等高校均在这一时期创办自己的企业。
2000年以后,武汉校办企业集中上市。武汉地区目前已有5家成功上市(主板和创业板)的校办企业,其中华科三家(华工科技、天喻信息、华中数控),武大一家(凯迪桑德),武理一家(理工光科)。这5家上市企业中,华工科技规模最大,年产值有60多亿,其余企业产值多为10多亿。鲁元介绍,武汉地区的校办企业中,华科系三家效益相对较好。
上世纪80年代中国高校校办企业兴起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弥补教学经费不足,二是科技成果转化。这些为学校带来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问题。“老师要兼顾经营与教学科研,分身无术,导致相当一部分企业反而给学校添堵,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打官司甚至抵押学校的教学用房,在社会上造成负面影响。”
鲁元坦言,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仰仗的仍是财政支持,没有任何一家校办企业可以输血养活学校。即使效益较好的华工科技,也给不了多少钱给学校,只能算“添砖加瓦”。可以肯定地说,武汉高校90%的校办企业没有输血能力。
2018年5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通过了《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对高校所属企业进行全面清理规范。
武汉部属高校明年完成改革
校企改革如何推进?依据财政部与教育部出台的改革方案,武汉大学作为全国首批试点的10所高校之一,先期试点探索。
武汉大学在2018年年底完成摸底报告,将学校所有的企业全部梳理整顿,于去年12月31日上报教育部。2019年上半年,教育部对摸底报告作出批复,紧接着学校拿出整改报告上报教育部,将于今年年底完成改革方案。华中科技大学也进行了同步推进。
据知情人透露,武汉大学上报了数十家企业,得到批复保留的不足20家,其余全部关停并转。中国地质大学上报了四五十家企业,希望可以保留10家左右,正等待教育部批复。
据悉,武汉部属高校今年5月31日之前完成校企摸底报告,6月31日之前报教育部和财政部审批,下半年拿出整改方案,最终于2020年完成体制改革,而省属高校改革稍晚数月。
在不少人看来,此番校办企业体制改革的力度是前所未有,对校办企业而言是场“大地震”。也有高校领导向记者坦言,学校最重要的教学科研工作并不会因此受到太大干扰,另一方面改革可以加深学校与地方政府、与社会的关联。
“此番改革根本用意在于,通过清理历史问题让大学'瘦身',回归教育本源,进一步走向规范化与法制化。”鲁元介绍,校企体制改革仅保留一些与高校密切相关的、核心的企业,那些与教学科研不相干的,或是已经孵化成熟的企业,由国务院的平台公司监管,按照现代企业的运营方式运营。
在鲁元看来,这一轮校办企业体制改革也只是“瘦身”的第一步,让校、企完全脱钩,依旧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