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韩长赋部长在去年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强调,2017年将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四推进一稳定”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第十二组赴湖北省潜江市开展了深入调研,当地虾稻共作模式在落实工作中收效显著。
潜江拥有水域面积40万亩,是“虾稻连作”的发源地。早在2001年至2004年,科技工作者与当地农户一道成功探索出了“虾稻连作”模式,利用低湖撂荒稻田,开挖简易围沟放养小龙虾种虾。为了更好地挖掘养虾稻田的潜力,潜江科技人员在此前基础上大胆创新出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变过去“一稻一虾”为“一稻两虾”,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农药用量,达到小龙虾、水稻共同生长,产品品质同步提升。
小龙虾产业精准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当地水产部门负责人介绍,地方政府把虾稻产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标杆产业,经过近15年探索,潜江初步建成了集科研示范、良种选育等于一体的虾稻产业完整链条,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80亿元,带动10万人就业。2015年全市龙虾养殖面积35万亩,其中稻田综合种养面积31.5万亩、池塘养虾面积3.5万亩,产量7.35万吨,养殖产值26.46亿元,苗种供应能力达30亿尾。2016年龙虾养殖面积已达50万亩以上,建成9个万亩和50个千亩集中连片虾稻共作生态种养基地,形成了布局合理、集中连片、产销功能齐全的小龙虾养殖新格局
虾稻共作模式深入推进绿色发展。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和害虫为小龙虾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优质的生物肥;水稻收割后秸秆还可自腐还田培肥地力。在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中,小龙虾和水稻的品质都得到了提升,稻米成为一种接近天然生长的生态稻。虾稻共作全程采用物理或生物手段防治病虫害,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既保障了食品安全,又节约了水源,符合减量替代、减量控害、综合利用这一新时期要求。
科技研发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潜江是全国率先开展龙虾苗种人工繁育并取得成功的县市,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龙虾工厂化育苗基地。当地水产龙头企业与中科院合作建立了桂建芳院士专家工作站,整合科技资源,以力争五年内培育出小龙虾优良品系为核心,实现龙虾良种选育和苗种规模化繁育的攻关突破。通过引进国内外优良的龙虾亲本,进行多样性基因鉴定,用分子标记技术构建核心育种群体,进行良种选育,筛选出生长速度快的新品系,用于湖北省龙虾大面积养殖,以此辐射带动全省龙虾产业发展。
土地规模流转积极推进农村改革。调研组走访潜江市熊口镇华山综合社区了解到,2012年,当地小龙虾加工企业华山公司与赵脑村农民签订“迁村腾地、整体流转”协议,探索试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公司对流转到手的土地按照现代农业标准建设起“虾稻共作”养殖单元,再签订农田承包合同返包给村民经营。土地流转后,赵脑村420多户村民整体迁入统一规划建设的华山综合社区内,实现就近就地城镇化。新镇民能享受到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了生活方式的大转变,从身份和社会保障上逐步向城镇居民贴近。
土地复耕全面稳定粮食生产。我们在走访皇冠合作社农户左老爷子时,他给我们算了笔细账。去年他承包的水田粳稻亩产600公斤,按国家最低收购价格每1公斤3元计算,收入1800元,与此同时小龙虾亩产200余公斤,收入约5000元,综合计算每亩收入可达6800元,是从前单种水稻的3倍多。他承包的这40亩标准虾稻共作田,一年收入约30万元,刨去10万元左右的农资支出,纯收入将近20万。高额收益极大激发了当地农户的种粮养虾热情,大家纷纷返乡,撂荒水田全面复耕,“旱改水”工作积极开展,全市2014至2016年粮食生产稳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