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加入逆周期因子不是干预汇率
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调节因子”,有助于缓解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内经济基本面变化反映不足的问题。
逆周期因子中“有什么”并非由央行决定,参数如何设置,是一种市场化行为。
近期有报道认为,调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计算方式、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是中国人民银行“抑制人民币贬值”的手段,并暗示央行有意干预汇率。
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引入逆周期因子并非操纵汇率,而是为了让中间价更好地反映经济基本面变化。逆周期因子中“有什么”也并非由央行决定,具体采取何种模型,参数如何设置,由各报价行根据对宏观经济和外汇市场形势的判断自行设定,是一种市场化行为。
这是在“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运行1年多以来,对其所做的微调。去年以来,随着外汇市场的波动,这一中间价形成机制的不足之处也逐步显现。
例如,在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显著回暖,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却非常有限。具体来看,今年1月份至5月份,其他新兴市场货币对美元平均升值3.6%左右,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却仅仅升值0.96%。在4月份之后人民币汇率走势更是波动收窄,基本保持“横盘”。
从根本上来说,汇率应由经济基本面决定。从具体表现来看,在宏观经济数据向好时,汇率应有明显上升;在宏观经济数据低迷时,汇率则会向下调整。
但2016年以来,我国采取的“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中间价形成机制却不能较好地反映这一变化。当国内经济向好、美元走弱时,人民币汇率应在基本面支撑下走强,但受当前中间价形成机制影响,汇率却面临“涨不上来”的尴尬局面。相反,在经济数据不如预期,美元走强时,人民币汇率更容易受到“羊群效应”的影响,从而使得汇率过度向下调整。
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也表示,当前我国外汇市场可能仍存在一定的顺周期性,容易受到非理性预期的惯性驱使,放大单边市场预期,进而导致市场供求出现一定程度的“失真”,增大市场汇率超调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
“新增‘逆周期调节因子’好处是明显的。”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高级研究员、曾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的管涛认为,一是有助于缓解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内经济基本面变化反映不足的问题;二是有助于增强汇率调控的自主性,对冲市场的顺周期波动;三是有助于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形成有涨有跌的上下波动。
但引入逆周期因子并非一劳永逸。管涛表示,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还有更多需要做的功课。他建议加快外汇市场发展,引入风险偏好多元化的交易主体参与汇率形成,适当放宽现货及衍生品外汇交易的实需限制。“只有外汇市场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才有利于资源配置、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
- 菲律宾预算拨款40亿元 作为加入亚投行初始股本2016-10-09 09:36:42